1 方案实施策略
1.1 深化调查研究
在建造预制舱式变电站之前,需要对当地的工作条件进行详细调查,明确建设规模和目标,评估现有电力设施,规划项目,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,并调整建设节奏。同时,控制成本以避免项目停工。
1.2 强化结构建设
在推广过程中,需要多维度优化。设计与施工应兼顾安全性和实用性,并融入创新思维。预制变电站的机柜采用一体化焊接结构。底盘、框架等经过防腐处理,以确保长期耐用;双层结构+隔热设计控制温度,聚氨酯保温和六度防腐工艺有助于提高性能。防腐图如图1所示。
机柜采用高质量冷轧钢板壳体,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。最小顶载为2500N/m²;可承受外部机械冲击能量20J,相应的防护等级符合GB/T 20138规定的IK10标准。同时,满足水平加速度0.3(g)和垂直加速度0.15(g)的抗震要求,并获得了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颁发的抗震报告。
1.3 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
模块化智能预制舱变电站尽管具有高度灵活性,但仍需关键优化内部控制环境。内部应采用简洁的控制模式:增强控制功能的响应速度,预测并消除风险,同时适应操作人员的习惯,以实现更快的系统反馈。
例如,结构使用“双层金属板+单层金属装饰板”,采用冰箱式保温技术填充聚氨酯泡沫,并对门窗应用断热保温(如图2所示),从物理层面优化环境。
考虑到气候和环境,在恶劣地区(重风沙、极寒、高污染),预制舱采用微正压防尘技术。舱内压力保持在1.05×外部压力,以防止灰尘、湿气和凝露,确保设备稳定。
微正压空调集成微正压和空调系统。它向密封舱提供清洁空气,使内部压力略高于外部;通过门窗缝隙流出的空气阻止灰尘进入,创造无尘环境。空调还调节温度和湿度以保持恒定。在冬季低温下,作为工业空调,它可以在-30°C启动,通过电辅助加热和舱体的良好保温性能,维持适宜的内部工作环境。
1.4 改进设计细节
模块化智能预制舱变电站通过细节设计优化功能,使用符合规定的材料,带来显著的好处。
(1) 照明系统
在巡检通道中安装防爆LED走廊灯,两端设有自启动应急灯以应对停电情况。单元柜内设置检查灯,开关位于操作面板上。
(2) 母线和电缆
对于穿过舱顶的母线,夹具、门板/框架使用非磁性材料(不锈钢/铝)以避免涡流。一次和二次电缆分别铺设在密封通道中:一次通道使用双层镀锌板+硅酸铝保温(A级防火),匹配电缆布局。二次使用金属桥架,考虑抗干扰和屏蔽。
(3) 沉降应对
沉降容易损坏大电流硬母线。因此,采用全绝缘分段实心母线。布线预留软连接节点和应力释放弯头以补偿张力并保持绝缘。
1.5 创新维护机制
运行维护模式应与模块化特点和舱体功能相匹配,确保安全、稳定并快速排除故障以进行升级。
1.5.1 护栏和舱体梯子
对于多层变电站的建设,在二层舱周围安装防护护栏。舱体梯子规格:梯级与护栏基座齐平;梯级为网格型(坡度>55°,宽度<250mm,梯级间距>300mm),两侧配备扶手(见图3)。
1.5.2 为机柜设备预留测试开口
机柜型设备预留测试开口用于测试工具的安装和耐压试验。日常检查/维护使用内部通道(宽度≥1200mm);维修时打开对面的检修门。安装紧急逃生平台—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撤离到该平台并滑下。
预留间隔,机柜设计留有GIS扩展的空间(考虑可靠性和易用性)。顶盖分为4个模块。扩展时,移除相关盖板,将扩展的GIS吊入机柜并组装。
2 发展趋势
模块化智能预制舱变电站需要创新发展:控制系统集成智能化、自动化和大数据技术,突破传统控制的限制,准确定位和解决故障;加强安全保护,识别外部影响(如防雷),并改进极端灾害的演练。
3 结论
模块化智能预制舱变电站可以解决传统建设中的问题,并支持长期优化。未来,技术体系需要完善,整合建设技术、设备和管理;在推广过程中,与现有的电力项目和系统对接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