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空断路器中绝缘耐压失败的原因:
表面污染:在进行绝缘耐压试验前,必须彻底清洁产品以去除任何污垢或污染物。
断路器的绝缘耐压试验包括工频耐压和雷电冲击耐压。这些试验必须分别针对相间和极间(跨过真空灭弧室)配置进行。

建议在开关柜内安装时对断路器进行绝缘测试。如果单独测试,则接触部分必须绝缘并屏蔽,通常使用热缩管或绝缘套。对于固定式断路器,通常通过直接将测试引线螺栓连接到极柱端子上来进行测试。
对于带有真空灭弧室的固体绝缘极柱,真空灭弧室本身不需要裙边来增加爬电距离。真空灭弧室被硅橡胶封装在环氧树脂中,因此灭弧室外表面不承受电压。相反,沿固体绝缘极柱外表面会发生闪络。因此,固体绝缘极柱上、下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必须满足要求。对于极间距为210 mm的情况,扣除触臂直径50 mm后,如果没有裙边,爬电距离不能超过240 mm。

由于触臂和极柱端子无法完全密封,该部分的裙边至关重要。对于40.5 kV的应用,极间距为325 mm时,即使增加裙边也无法满足所需的爬电距离,因此表面闪络的可能性很高。因此,通常需要使用压缩硅橡胶在触臂和极柱接合处形成密封的固体绝缘,完全防止沿极柱端面的表面跟踪。经过这种处理后,通过触臂的上下极之间的爬电距离可以满足要求,避免放电。
如果固体绝缘极柱的外部绝缘间隙和爬电距离足够大,通常不会发生放电。绝缘强度降低通常是由于灭弧室失去真空或极组件完全失效造成的。由于设计或制造不当导致的裂缝或外壳缺陷、加工问题引起的早期材料老化或振动引起的闪络/击穿也可能导致设备损坏。
对于绝缘筒型极柱,必须考虑绝缘筒内外壁的爬电距离。因此,极间距为205 mm的产品通常不可用。此外,真空灭弧室本身也必须提供足够的爬电距离,以防止上下极之间的闪络。

此外,材料的吸湿性也会导致绝缘测试失败。虽然环氧树脂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,但长时间暴露在潮湿或湿润环境中,水分子会逐渐渗透到树脂中,导致水解,破坏化学键,从而降低性能,如粘附力和机械强度下降。

| 试验项目 | 单位 | 试验方法 | 指标值 | |
| 颜色 | / | 目视检查 | 符合指定色卡 | |
| 外观 | / | 目视检查 | 在限值内 | |
| 密度 | g/cm³ | GB1033 | 1.7-1.85 | |
| 吸水率 | % | JB3961 | ≤0.15 | |
| 收缩率 | % | JB3961 | 0.1-0.2 | |
| 冲击强度 | JK/m² | GB1043 | ≥25 | |
| 弯曲强度 | Mpa | JB3961 | ≥100 | |
| 绝缘电阻 | 常态 | Ω | GB10064 | ≥1.0×10¹³ |
| 浸水24小时后 | ≥1.0×10¹² | |||
| 电气强度 | GB1408 | ≥12 | ||
| 抗弧性 | S | GB1411 | 180+ | |
| 比较漏电起痕指数 | / | GB4207 | ≥600 | |
| 燃烧性 | / | GB11020 | FV0 | |
水是良好的导电体。吸收水分后,环氧树脂的介电常数增加,绝缘电阻降低,可能导致电气设备的泄漏、击穿等故障。断路器极柱中吸湿的环氧树脂可能引发局部放电,从而缩短设备使用寿命。
在高电场下,水分加速了电树枝的生长,进一步降低了绝缘性能。这是电力设备中环氧树脂绝缘失效的常见原因。
吸湿还促进了环氧树脂与其他环境因素(如氧气、酸性或碱性物质)之间的反应,加速了材料的老化,表现为黄变和脆化。
对于大电流固体绝缘极柱,通常在上部安装散热片。这些散热片通常由铝制成,并在外表面涂覆环氧流化绝缘层。由于散热片鳍片的壁厚较薄,即使提供了圆角,顶部的电场强度仍然较高,容易发生放电。
通常,放电可能发生在散热片和金属遮板之间。在这种情况下,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电气间隙。遮板应避免锐利边缘;可以使用弯曲的平面或其他类似设计来改善电场分布。